返回
菲侨商

綠葉對根的情懷 叶常银

2024-02-06 13:25:28

綠葉對根的情懷

叶常银

我在菲律賓看到挺拔俊秀的椰樹不時在海風中搖曳,看到了一種情感,那是海外華僑華人的綠葉對根的情懷。

故土難離,每個人對家有著難以割捨的眷念。一位閩南籍菲律賓老華僑曾告訴我一個情節。當年20多歲的他離家時,手抓一把黃土撫摸著,散碎的泥土從指縫間點點滑落,僅留下掌心的一點。淚水模糊了雙眼,心有不舍,手掌一翻泥土滑落地面……即將遠行,此刻的心情宛如一捧泥土,有著難以割捨的眷戀。人,何嘗不想留下。只是,一切身不由己。於是,也來不及回憶,來不及思索,從口袋拿出一方手帕,再次捧一把黃土包好,給故鄉留下一個轉身。

決絕的背影、無奈感傷的雙眸、依舊從容的腳步定格在背起行囊離家的那一刻。這一去,何時是歸日?離開,有著無奈;離開,連見故鄉的一捧黃土都成了奢望……

故鄉是漂泊人的根,漂泊在外的人骨子裡惦記故鄉。故土是鄉土,故土埋葬著祖先,故鄉的山水滋潤過他們。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啊!但為了討生活,老一輩華人華僑只能遠走他鄉。到哪裡去啦?菲律賓與中國東南一衣帶水,由於地理便利,菲律賓成了閩南人漂洋過海去打拼人的選擇之一。他們來到菲律賓主要從事傳統手工業、採礦業,一部分人參與到種植農作物,也有一部分人從事餐飲業,把中華特色引入當地,演繹著菲中兩國千絲萬縷地聯繫。

漂洋過海的華人來到馬尼拉謀生,久而久之形成一個華人聚集地,匯成唐人街的格局,就是現在的「王彬街」。「王彬街」作為華人在馬尼拉最早的居住地,穿行在其大街小巷,雖不豪華但商業氣韻格外鮮活激蕩。中國式的店鋪林立,雜鋪店、金飾店、鐘錶店、美珍蜜味店……這些樣式古老的沿街店鋪大多是華人開設,經營的多為中國商品。而散發著濃厚華人氛圍的「王彬街」宛如一座異國他鄉的中國城。

于「王彬街」晨鐘暮鼓的生活潮汐間,這條華人區最繁華的商業街依稀可見早年閩南地區的風韻。一家挨著一家的店鋪,形形色色的中文與英文交融在一起的招牌廣告,演繹著古老的商埠;岷倫洛街頭廣場內的華僑抗日烈士紀念碑無聲地訴說華僑在菲律賓奮鬥拼搏的故事;街道窄、小吃多是中國居民區的縮影;中國特色文化流蕩著海華華人的風采;濃厚生活氛圍仿佛是一座海外華人生活的博物館;繁華的商業街演繹著背井離鄉的華人在外打拼第奮鬥歷程,異國他鄉的閩南傳統建築及熟悉的漢字,傾訴著綠葉對根的思念。具有中國特色的街道,小巧玲瓏的騎樓式建築流蕩著民國時期閩南城市的元素。嘈雜的人群閩南鄉音不時在耳邊飄蕩,聽到熟悉的鄉音倍感親切,大道兩邊比比皆是的中文看板,給人回到家的感覺,喚起遊子對故鄉的思念……

「王彬街」彙聚了老一輩華人早年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的環境艱辛生活,勤勞創業,一滴一滴地積累財富的歷程,這裡的市井生活和商業氣息可以找到家鄉街區的回味。而二座中國式牌坊「中菲友誼門」、「親善門」矗立在中國城街前和街後;二座牌坊門分別位於王彬街的南北入口,名曰「王彬南橋」、「王彬北橋」,此處的「王彬北橋」又叫「馬尼拉北京友誼橋」。這些建築是菲中友誼的體現,也是綠葉對根的情懷的呈現。

菲律賓的馬尼拉熱帶海濱都市孕育著中華傳統商埠文化,菲人的包容讓華人融入菲國。馬尼拉市內的「王彬街」,這條唐人街不僅有華人傳統的商業,街內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也鱗次櫛比。徜徉王彬街體驗典型的東南亞氛圍,這裡的菲人禮貌、溫順性格過著平淡的生活。而很多華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經商,低調行事。細看街上的「美珍蜜餞店」就是一家傳統的店鋪,店內琳琅滿目的商品,有中國的商品,也有菲律賓的特產。店內有一位和藹可親的先生,我來購買商品時見他總是笑眯眯地迎接客人,並不停地跟熟悉的華人打著招呼。他便是店內的老闆曾文獅先生,和氣生財的曾先生不僅是商人還創辦了景祥愛心幼稚園,熱心公益事業的他又常資助貧困學生上華文學校,讓更多的華裔能學中文,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書寫綠葉對根的情懷。

華人構成菲華社會的主體,他們在「鋌而走險」的海浪中勇於進取,于僑居國裡奮鬥,取得驕人成績的華人大商家輩出。我參觀過菲律賓的「菲華歷史博物館」,在館內資料的引領下瞭解到自16世紀中期,中國商民開始大規模定居菲律賓。菲律賓華人不但歷經多次屠殺,且華人為菲華、入籍等各種風波所困,但菲律賓華人秉承勤勉、節儉、仁義、善良的天性,在僑居國篳路藍縷、胼手胝足,逢凶化吉,終於成就斐然。感受了當年華人的辛酸後,我對菲華人更心生欽佩。菲華人的心聲,筆者引用博物館導遊冊上「我們的血統雖是華人,但我們的根深紮在菲律賓的土地中,我們和菲國人民緊緊相連。為了菲律賓----我們的國,我們的家----我們貢獻了辛勤的勞動和寶貴的生命,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不是旁觀者,我們是菲律賓這塊土地上的光榮子民!』的一段話體現。

中國人到菲律賓源於貿易。明朝初期,政府嚴厲實行海禁,然而福建沿海人仍然冒著種種風險,遠渡重洋赴菲謀生。嘉慶初年「海禁」開放後,出國貿易的商船多數是到馬尼拉。到了萬曆年間,開往馬尼拉的帆船成群結隊從福建出發,17世紀中期以後,前往菲律賓的商船大部分來自泉州地區。閩南商船主要以生絲、絲織品和棉布為大宗,水果蜜餞、及其他各種傢俱玩具等貨物。當時的華人商船到菲島後暫住在船上,將運來的貨物進行交易,等待交易結束返回。到了鄭和下西洋之後,閩南人前往菲島的人數隨之增多。此時,華人不但登岸貿易,而且還可登陸居住。於是,有人就與菲島人結合,建立了家庭。可儘管在異國他鄉身處高樓,守著山水田園,內心總被一個夢左右著。祖籍國永遠是菲華人的根,無論這片綠葉飄在那裡,他們的目光總是投向母親,家鄉的泥土氣息總在心間彌漫,提醒自己「人行千里不忘本,樹高千尺莫忘根」。這份來自家鄉的情懷,讓回家的路「築」在心頭,多少次在夢中回歸了故鄉……

我曾陪一位菲華老人到他的家鄉,那天的場景催人淚下。老華僑來到闊別40多年的家,儘管處處顯出破敗的模樣,可他不停地用手撫摸著門窗、牆壁,似乎這裡的一磚一瓦對他都有種親切感。一位90多歲白髮蒼蒼的老奶奶被人攙扶著從門內出來,他撲通跪倒在地,一把抱住失聲痛哭,不停地喊著「阿姆……」

不做「番客」,不懂鄉情的深。根創造了葉,菲華人心中滿是對祖籍國的情意。儘管他們和祖籍國天各一方,隔著一條海,在僑居國與祖籍國隔海相望,平時不能相見,但一根樹幹將綠葉與根僅僅相連,故鄉的一草一木總是那麼的熟悉及親切。在情系家鄉間,根成了葉的歸宿,也是葉的牽掛。無論綠葉攀的再高,飛的再遠,終會回到根的懷抱,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吧!可由於各種原因,有的華僑終生未能返鄉,臨死還記掛著葉落歸根,魂歸故里。

回憶是陳舊的憂傷,再看今朝。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菲律賓開創新天地。新一代的華人華僑涉足貿易、投資、文化藝術等領域,從事的行業更加廣泛,更具現代性。於是,新、老華僑在菲律賓共同開創了華人經商的黃金時期。縱觀菲華社會,有的菲華僑領還歸來反哺家鄉,捐資興辦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 ,積極參與賑災扶貧,為促進祖籍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用回報桑梓、情暖家鄉為旋律,唱起一首歌頌母親的歌曲,這便是僑領風采!

筆尖在箋紙上觸摸著歲月的溫柔,留下了菲華人綠葉對根的情懷。一紙墨香,一縷深情訴不盡他們的桑梓情深。因這些閃爍著熠熠之光的菲華人,心裡永遠有對家鄉深沉的守望與思念。這份執著與赤誠,推動著他們為傳承中華文化、尋根故里而奔走……

 

Copyright @ 2010-2021
闽ICP备19016533号-1